关于“php_消息”的问题,小编就整理了【2】个相关介绍“php_消息”的解答:
戏曲精神文化特征?有三点一是坚守民族气节,伸张民族大义。二是坚持扬善惩恶,捍卫社会正气。三是反对礼教规定,追求爱情幸福。
戏曲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专称,它与古希腊戏剧、印度梵剧一起,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。但古希腊戏剧、印度梵剧没有流传和延续下来,唯有中国戏曲屡演不衰,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,呈现出极其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。中国戏曲文化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,从多个层次和侧面映照出中华文化的神韵风采。
一是坚守民族气节,伸张民族大义。中国戏曲诞生的12、13世纪,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、社会局势动荡的时期。进入近代后,中国更是屡遭西方列强入侵和侮辱。面对一次次民族冲突和国家危难,戏曲艺术家们借助戏台和剧目,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民族正气歌,成功塑造了许多刻骨传神的人物形象,如岳飞、杨宗保、穆桂英、佘太君、花木兰等精忠报国、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,苏武、王昭君、李香君等贫贱不移、为国效力的民族义士,以及毛延寿、秦桧、贾似道、潘仁美等通敌叛国、卖身求荣的民族败类。这些不仅体现了戏曲艺术家们“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”的责任感,而且对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、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。
二是坚持扬善惩恶,捍卫社会正气。中国戏曲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,并且长于从道德方位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。对好人和善行进行充分肯定,如《窦娥冤》中窦娥宁肯自己屈招认罪、不愿连累婆婆,《秋胡戏妻》中梅英贞洁如玉、抗拒诱惑,《白兔记》李三娘吃苦耐劳、赡养父母,《李逵负荆》中李逵急公好义、疾恶如仇,《琵琶记》中张大公施仁施义、扶弱济贫等。对坏人和恶行则给予无情鞭挞,最常见的是对背信弃义、以怨报德、富贵易妻者的批判,如《秦香莲》中的陈世美、《张协状元》中的张协、《赵贞女》中的蔡伯喈、《潇湘夜雨》中的崔通等。中国戏曲中的道德评判,直接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善恶标准和爱憎情感,常常能够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共鸣。
为什么要了解中国戏曲文化?说起中国传统戏曲,大家总会想到绝色的扮相和令人惊艳的唱腔。戏曲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文化价值深厚。惟现今这门艺术缺乏关注,面临没落危机,戏曲种类越来越少,不容乐观。戏曲不仅是包含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的艺术表演形式,还凝聚了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的思想感情,需要及早发展、传播及继承,不应眼看着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流逝。
历史若从西汉时期的百戏算起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,是文化的积累,对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可惜,因其无法适应现代审美需求,加上受到现今越来越多娱乐休闲方式的冲击,导致这种传统娱乐方式渐淡出大家的视线,然而,传统戏曲在现今社会有无可忽视的文化意义。
首先,戏曲呈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。中国戏曲诉说各种各样的故事,忠孝节义、仁义礼智信皆有。历史学者解玺璋曾指出道德感就是中国戏曲的价值理念,他表示传统中国人的道德并非从课堂里培养而成的,而是从剧场里听戏受到熏陶。戏曲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,而是承载着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播责任,对每一代中国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,在现今网络盛行,并充斥着良莠不齐的资讯的现象下,这些承载着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戏曲故事更加可贵。
其次,戏曲文化有助提高个人修养及品位。戏曲剧目往往由文人编写,暗含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爱国情感,富有文学鉴赏价值。而戏曲艺术表演也同样有着独特的美感,演员在舞台上透过独有的表演形式刻画人物形象,描绘故事情节,表达思想感情,虽抽象,却耐人寻味。另外,戏曲的语言、旋律都遵循着美学原则,如此种种都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,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,观赏戏曲可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底蕴,亦能同时提升人的艺术修养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“php_消息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“php_消息”的【2】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